“两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020-07-01 10:36:00

   自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知识产权领军型人才、知识产权骨干型人才、知识产权服务型人才和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为组合的知识产权人才梯队。但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仍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

   2017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要超过100万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超50万人。但现下,我国尚未完成该项目规划目标。由此可见,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仍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究其原因,则是人才供应不足。

image.png

   “两型”知识产权人才供应不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培养和机构人才培养。其中,高校人才培养作为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依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学生综合学识素养不足、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国际视野等。

   以学生综合学识素养为例。知识产权是一个综合学科,它不仅覆盖知识产权和法律知识,科技、管理、市场、金融等诸多方面均有涉及。但我国大多高校在设置知识产权学科时,在课程选择上往往会更偏重于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而疏于对科技、管理、市场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灌输,这就容易导致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同理,还有学生的实践经验,如果高校不注重提高知识产权学科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容易导致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产生偏差。

   “两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故此,针对如何提升培养“两型”知识产权人才,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改变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首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除了必修的知识产权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课程外,适当增加科技、管理、市   场、金融、外语等选修课程,并注重学生实践经验提升。其次,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尝试“4+2”教育模式,即学生必须通过4年的知识产权本科学习,以及2年的兼修理工类二学位才能最终取得毕业,类似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

   2,寻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模式。高校可以考虑跟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培训机构、科研型企业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创建知识产权研究基地、模拟法庭、模拟商业谈判等创新模式提高学生实践经验,以有效促进高校知识产权人才更容易与企业需求接轨。

   3,创新“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除产学研合作外,高校也可以和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法院、企业等达成战略合作,共用教学科研、培训平台,共享各类双师型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综合素养。

   以上,是笔者对“两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些见解与建议,仅供大家参加学习。如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